山楂樹 

作者:艾米

出版:新經典文化

  

1966~1976對於中國大陸來說,是充滿苦難動盪的十年。無數的精英人才,都在「文化大革命」的衝擊運動中倒下。「破四舊、立四新」的口號喊的多麼響亮;今天抓別人游街鬥爭,明天則可能是自己被抓上街挨鬥。所有舊時代的倫理關係如: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、朋友之間的友情、師生之間的師生之情,也都在這場文革動盪中被破壞殆盡。如果說還能保有一些舊傳統的,可能就是遠離都市的偏遠地區了。偏遠地區的居民大都是貧民,屬於無產階級中的貧中下農,出身正確;若做一些當時環境不允許的事,若不是太嚴重,是沒關係的。(不過,嚴不嚴重也不是個人說了就算,而是要黨中央說了才算數。)

 

本書故事背景就是文革後期,主角靜秋在青少年(高中)時期,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。

 

青少年(高中)時期的靜秋算是學校中的風雲人物,文能寫詩、作文、辦壁報、寫一手好書法、彈奏樂器(手風琴);武能排球、乒乓球(都是校隊主力,校隊缺了她,參加比賽,肯定提早打包回家),又擅針線活;稱得上是文武雙全。再加上人又長的漂亮,身材又好;按理來說,應有大好的前途等著她才對。

只可惜她的出身不好,父母都是黑五類出生。父親是地主的後代,母親是老師。在當時老師一職就是所謂的臭老九(知識份子)」。靜秋父母在文化大革命的初期都受到了很嚴重的衝擊:不但被批鬥,母親甚至還被迫與父親劃清界限。直到文革後期,母親才恢復教師的身份。但父親因著地主身份,還在偏遠窮鄉僻壤,向「貧中下農學習」做勞動改造的工作。靜秋還有一個哥哥、一個妹妹。在那個時代中所有的高中、大學畢業生,畢業後都要下鄉向「貧中下農學習」一段時間做勞動學習工作(也就是知青下鄉、插隊落戶運動),大部份的學生都被派往偏遠地區做思想改造,而且常常就此無法回原居住地。而靜秋的哥哥因為階級成份不佳,以致於畢業下鄉後,就一直無法調回城市來。

 

做為一名黑五類後代的子女無疑是辛苦的,靜秋不但在課業上努力學習,思想上更是時時刻刻不敢忘卻「毛語錄」上的內容。靜秋能被當作「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」,享受「有成份論、不唯成份論」的待遇,完全是因為她平時表現良好,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,時時處處不落人後。才有機會被學校選中,參與編輯新教材。為了編輯新教材,必須要到一個叫西坪村的地方,住在貧下中農的家裏,採訪當地村民,然後再將西坪村的村史寫成教材(也就是現在稱之的口述歷史),以供她現在的學校上課時使用。

 

住在西坪村做「口述歷史」的採訪日子,對靜秋而言無疑是一段快樂時光。因靜秋所借住的張村長家,階級雖是紅五類「貧中下農」,但依然保有傳統中國人的待客之道。張村長全家都是善良、樸實的人,不太會搞階級鬥爭,不會給妳穿小鞋、挖坑讓妳跳。在精神方面就可以鬆懈一點,不用時時提防。在吃的方面,靜秋因是黑五類家庭,糧食供給比較不足,常吃不飽飯而哀餓,靜秋此次下鄉因是幫學校做口述歷史的教材,學校有額外補貼伙食費,也因是住在張村長家(紅五類),除了肉類屬於緊俏物資,其餘的都算敞開供應,身體算是得到了比較好的補充。

 

當時的中國大陸完全是配給制度。舉凡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都是配給範圍;每個月依階級成份、職位、家庭人口數、年齡等發給補給票(如米票、油票)等,有了補給票還得有錢,才能買得到你所要的東西。所以當時的黑五類家庭情況都很淒慘。缺錢、缺票是正常的事,貧血、營養不良所引發的疾病最後導致死亡的人口很多。這樣子的情形,是我們很難想像的事。雖然台灣早期的軍公教也是配給制,但是只要有軍人補給證或公教職員證的都可憑證補給,不需要再給錢,也不會在補給品上做等級劃分。可見那時的黑五類生活之艱困。

 

也是因為住在張村長家,靜秋遇到了老三:一個身材偏瘦,白面書生的青年。老三是工程隊的,因曾在下鄉時住過張村長家一段時間,與張村長家關係很好(張家只有二個兒子,因與張家關係良好,所以張家都叫他老三,連老大的兒子都稱他為三叔叔)。老三與靜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:二人都擅長游泳、喜歡文學、熱愛音樂,在學生時期也都是風雲人物等,如此多的共通點存在,於是二人很快的就陷入情網。

 

這段戀情是靜秋的初戀,和所有初次心動的少女一樣,失魂落魄、胡思亂想、患得患失。

 

在認識初期,老三若隔個幾天沒來找靜秋,靜秋就會覺得自己是不是被老三騙了(其實那時老三根本沒跟靜秋表白),自己還寫了一個決心書:「堅決同一切小資產階級思想劃清界線,全心全意學習、工作、編好教材,用實際的行動感謝學校領導對自己的信任」;等到第二天,老三來了說不到幾句話,就把決心書上的文字全忘光光,響應起小資產階級的風花雪月來了。其實,當時靜秋才17歲,老三也才25歲左右。還年少的靜秋常對老三耍小性子,老三則「愛丟卡參死」只能逆來順受。這是少年輕狂的愛情,一個因為愛而想考驗對方,一個因為愛而努力容忍,其實都不是好的相愛方式,只是,當時,彼此都年輕,因為年輕,所以不懂愛、不懂珍惜。

 

看老三與靜秋的戀愛過程,有時蠻搞笑的,有時又很悲哀。搞笑的是,靜秋常常是前一分鐘下決心要貫徹無產階級思想,下一分鐘則嚮往小資的風花雪月;又因年齡、教育和環境的因素,不太了解男女之間的事,又不好意思問別人,所以常常鬧出很多笑話。對於這段戀情,老三則是像大哥哥般的寵愛著靜秋。靜秋因是家庭背景和成長過程的關係,對很多事情都很敏感,常常會吃醋發脾氣,老三也知道,所以耐心的安撫靜秋。悲哀的是身為黑五類的後代,生活、事業上都受歧視,連打零工都會遇到心懷不軌的人,幸好周遭的好心人不少,也順利幫忙靜秋的哥哥回到家鄉附近的城市中工作,不用擔心會在窮鄉僻壤中過一輩子。

 

雖說愛情是本書的重點,但其中對親情和友情的描述也很吃重。親情是靜秋的母親,為了撫養三個小孩長大成人,費盡苦心,為了怕靜秋姊妹倆吃虧上當,總是一再提醒不要聽從男人的花言巧語,要保持身體的貞節(這個名詞讓靜秋猜了好久,由此可見靜秋對男女之事的單純)。老三也是被靜秋的母親考驗了一段時間才允許當朋友的。

友情則是張村長家人對於靜秋及老三的友誼一直沒變過。張村長夫妻倆曾在不同的時間點懷著相同的願望:希望老三能是他們家的女婿,靜秋是他們家的媳婦。雖然這二個心願都沒能達成,但也並非如此就冷落了二人,依然像家人般疼愛靜秋和老三。他們的兒女長林和長芳也是如此的心態,雖然無法與對方在一起,也是希望對方能找到幸福和快樂。他們對於老三和靜秋在一起,依然是給予協助,並祝福他們的。私底下一定有一段痛苦的失戀期,所以個人還蠻佩服和欣賞張村長一家人的氣度。這樣的心胸,即使在現代,能做到的人也不多,更何況是那個社會階級分明的年代。

 

  少了火熱的肉體接觸,更多的是,靈魂深處的悸動。這段愛情對靜秋和老三,都會是永恆的回憶。在離開青澀歲月的多年以後,再度回想。那種悲裡的喜、那被一個人如此用全付的精神愛著、疼惜著的曾經、那一直留在心底某一角落裡的濃濃祝福,會是一生最珍貴的寶物。

 

 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,但我會等你,一生一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藍顏飛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